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关强解读2019博物馆行业的新亮点

博物馆24h 2023-10-07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5354家,将近90%的博物馆已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平均每26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各级各类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多举措并行“让文物活起来”、合理利用展品。回顾2019年,在博物馆领域有哪些新的变化,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对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记者董彬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进行了专访,关注在过去的一年中博物馆行业中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1

博物馆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也是历史沟通的桥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咱们国家也进入博物馆建设的高速时期,我搜集到的数据显示,1996年仅有1千余家博物馆,到2017年,全国博物馆数量达到4千多个,不知道在2019年,这个数字有了变化了吗?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5354家,这个数量是1949年的230多倍,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14倍,其中4743家博物馆,也就是将近90%的博物馆已经向社会免费开放。目前,平均26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部分地区,如北京、甘肃、陕西等省份已达到12-13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以及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都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这些年的迅速发展。为了确保博物馆的更好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非国有博物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过去的几十家发展到如今的1000余家。



2

今年,《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中的这个“活”字,您是怎么理解的?


让文物活起来中的这个“活”字,其实就是我们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中所说的“合理利用”,也就是说要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用人文的、科学的手段,把文物研究透、挖掘好,然后把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手段分享给广大群众。目前,我们正在通过文物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藏品数据的社会化利用。


比如,国家文物局已在官网分两批次向全社会开放总计340多万件的可移动文物信息,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为全省107家博物馆提供展示平台和窗口,故宫博物院将186万件藏品信息全部在网上公布,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向社会公开了78万件馆藏文物信息。


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不仅如此,我们的博物馆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全年共举办陈列展览2.6万个,社会教育活动20万次,接待观众11.26亿人次。据调查,超过40%的游客表示愿意在节假日走进博物馆参观。


同时,博物馆也在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让“文物活起来”,真正融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


——博物馆使用文物的文化内涵如纹饰、造型等,为服装设计提供设计元素和灵感。


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商务时装品牌Lily联合推出2019春季“游园戏梦国博特别合作系列”新品,新品纹饰以《芙蓉双鹭图》、《五彩花鸟纹八方花盆》等馆藏作品的花鸟、动物纹路为基础,抽象化提取元素演变为精致时尚的印花图案。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商务时装品牌Lily联合推出2019春季新品


——博物馆通过在馆内开设餐厅、咖啡厅,自营或引入餐饮企业连锁经营,设计开发食品类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等方式,不断提升餐饮服务的品质,有效满足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餐饮需求。


如苏州博物馆开发的“国宝味道之秘色瓷莲花碗曲奇”、唐寅泡袋泡花茶;故宫博物院冰窖餐厅今年推出的“琉璃脊兽”故宫雪糕盛极一时。广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馆内引入的“艺外咖啡馆”,在装修风格与咖啡品质上,都让众多观众流连忘返。


苏州博物馆开发的“国宝味道之秘色瓷莲花碗曲奇”


——博物馆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场所,有助于提升社区文化形象和环境宜居指数。


如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的“胡同厕面”活动和“胡同微花园”设计展,围绕社区居民所关心的老城厕所问题和胡同环境问题,通过展览互动和论坛讨论的方式,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搭建汇集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多方智慧平台,推动城乡规划技术创新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升。


——随着“博物馆热”的日渐升温,博物馆已日益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并成为拉动周边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如南京博物院2019年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其旅游贡献度进行了评估,该院对南京市旅游知名度贡献为10%,带动旅游经济收入高达16.86亿元。


排队参观南京博物院的观众


3年终岁末,您所亲历或感受到的2019年中国的博物馆领域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有没有一件标志性的事件让您印象深刻呢?


我认为2019年中国博物馆领域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博物馆变得更加开放、更加亲民以及更加多元,博物馆逐渐从文物的收藏展示空间升级成为社会交往空间,去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公众这种文化休闲和社会交往的需求,一些博物馆会定期在馆内举行文化集会活动,如音乐会、鉴赏会、时装发布会、颁奖典礼等,搭建这样一种平台,让大家可以在博物馆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交往。


标志性事件的话,我认为应该是今年上半年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以及下半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的一系列国庆展览


“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聚焦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启动“博物馆网上展览”“博物馆在移动”、全国交通广播“百城、百台、百馆、百物、百人”融媒体传播推介等项目,举办“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博物馆•文化中枢”高峰论坛、“博物馆之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网、微博、今日头条、腾讯等多家媒体平台共建“5•18国际博物馆日”话题,均占据5月18日当日的话题热榜前列乃至首位,24小时内总点击量5.88亿次,总留言讨论量56.97万条。截至2019年5月19日16时,主会场活动原发媒体报道80余篇,转载报道15万余篇(条),全国各省博物馆开展的博物馆日相关活动报道68万余篇(含转载)。


“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


今年下半年,国家文物局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组织各地博物馆策划推出了的国庆相关主题展览1600余项。其中,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通过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600余件文物全面展现70年来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不凡历程与丰硕成果。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蓥、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都在展览上集中亮相。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现场参观的观众


来源:央广文艺

记者:董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